候硐 金字碑古道之旅
很早就聽過金字碑古道的盛名,終於在我的案子順利進入量產後,和朋友一同相約去造訪金字碑古道。由中山高八堵交流道下來後,一路沿著瑞八公路往暖暖瑞芳方向開去,進入瑞芳後沿著北17鄉道,終於到了候硐。車子一剛到候硐,老天爺便以聲勢極為驚人的豪雨迎接我們,說真的當時都想打退堂鼓了。說也奇怪,當車子停在九芎社區活動中心前的空地,也許是候硐有感於我們造訪的誠意,雨勢瞬間停止。
問過當地居民後,我們由舊候硐國小 前方的產業道路一路上行約一百公尺,即可看到指示牌。越過大粗坑溪上的淡蘭橋,便抵達金字碑古道入口的一處涼亭。應該是配合基隆河整治工程,大粗坑溪有為數不少的攔砂壩。當大雨傾盆而下時,滾滾濁流和基隆河交會還頗為壯觀。
可能是體力不佳,居民口中半小時可達的金字碑,我們卻走了一小時左右才到。金字碑就是當年台灣總兵劉明燈於同治六年(1867)率兵北巡時以篆體刻於石壁,在於其上覆蓋金箔,故後人稱之為金字碑。其原文如下
雙旌遙向淡蘭來,此日登臨眼界開。
大小雞籠明積雪,高低雉堞挾奔雷。
穿雲十里連稠隴,夾道千章蔭古槐。
海上鯨鯢今息浪,勤修武備拔良材。
金字碑古道與草嶺古同屬清代的淡蘭古道系統,係以前交通不甚便利時,先民行走於台北(淡水)與宜蘭(葛瑪蘭)的交通系統。但是金字碑古道卻沒有草嶺古道的盛名,走了半天遊客大概一隻手可數。我們卻喜歡這樣的與世無爭,一路上蟲鳴鳥叫不絕於耳。清風徐徐吹來,秋高氣爽的季節走這古道,也令人精神不禁為之一振。走過金字碑,大約再10分鐘後,就到了此段古道的最高點,其上有一探幽亭。雖然是仿中國古代建築,但是顯而易見可看出綠瓦赤柱是現代建物,和亭名義趣實在相差甚遠。於亭外不遠處,有一個非常小的土地廟,再細細看香爐有人上過香的痕跡。遙想當年,不論是去台北城經商或是回葛瑪蘭家鄉,無論是交通或是地方治安,都讓當時的客商擔心受怕。小小的土地廟,雖不是什麼名山古剎,但也能給當時的旅人帶來一點心靈上的慰藉吧。
儘管探幽亭不是很探幽,但是不啻為一個歇腳休息的好地方,把背包放下後,喝一口早上在家裡就泡好的熱茶。山風伴著山嵐吹來,通體舒泰。但是也沒休息多久,我們便帶著數位相機,四處尋找拍照地點。再走下去,應可抵達102縣道,但是因為車子停在候硐,我們在探幽亭休息半小時左右,便尋原路下山。
看看手錶,時間也大約十二點多了。我們沿著往候硐車站的指標一路往車站走去,就是希望吃到阿婆乾麵。在車站對面有兩間麵店,我們點了一大一小陽春麵,一瓶維大力,一盤油豆腐,簡簡單單就打發午餐。果然是阿婆古早乾麵,湯頭洋溢著濃濃的紅蔥頭味,著實滿足了我們飢腸轆轆的胃腸。
候硐不是僅有金字碑,在過去煤礦業興盛時,也曾經風光過。然而就和九份金瓜石一樣,日暮西山的礦業逐漸凋零,終於也帶走了曾經屬於候硐的華麗外衣。在車站附近的瑞三礦業便是這一頁興衰史的見證人。荒廢已久的選煤場,殘破不堪的建物,鏽蝕的機器設備,在光天化日下看來,依然令人有不禁陰冷之感。如果要拍靈異片,這裡應該是不錯的場景。
古道古道,顧名思義就是古代的交通要道,少數運氣好被發現的成為明星古道,如草嶺古道,八通關古道,但是大多數都被淹沒在荒草廢墟之中,靜靜地等待後人來發掘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