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8月, 2025的文章

候硐 金字碑古道之旅

          很早就聽過金字碑古道的盛名,終於在我的案子順利進入量產後,和朋友一同相約去造訪金字碑古道。由中山高八堵交流道下來後,一路沿著瑞八公路往暖暖瑞芳方向開去,進入瑞芳後沿著北17鄉道,終於到了候硐。車子一剛到候硐,老天爺便以聲勢極為驚人的豪雨迎接我們,說真的當時都想打退堂鼓了。說也奇怪,當車子停在九芎社區活動中心前的空地,也許是候硐有感於我們造訪的誠意,雨勢瞬間停止。         問過當地居民後,我們由舊候硐國小 前方的產業道路一路上行約一百公尺,即可看到指示牌。越過大粗坑溪上的淡蘭橋,便抵達金字碑古道入口的一處涼亭。應該是配合基隆河整治工程,大粗坑溪有為數不少的攔砂壩。當大雨傾盆而下時,滾滾濁流和基隆河交會還頗為壯觀。         可能是體力不佳,居民口中半小時可達的金字碑,我們卻走了一小時左右才到。金字碑就是當年台灣總兵劉明燈於同治六年(1867)率兵北巡時以篆體刻於石壁,在於其上覆蓋金箔,故後人稱之為金字碑。其原文如下 雙旌遙向淡蘭來,此日登臨眼界開。 大小雞籠明積雪,高低雉堞挾奔雷。 穿雲十里連稠隴,夾道千章蔭古槐。 海上鯨鯢今息浪,勤修武備拔良材。         金字碑古道與草嶺古同屬清代的淡蘭古道系統,係以前交通不甚便利時,先民行走於台北(淡水)與宜蘭(葛瑪蘭)的交通系統。但是金字碑古道卻沒有草嶺古道的盛名,走了半天遊客大概一隻手可數。我們卻喜歡這樣的與世無爭,一路上蟲鳴鳥叫不絕於耳。清風徐徐吹來,秋高氣爽的季節走這古道,也令人精神不禁為之一振。走過金字碑,大約再10分鐘後,就到了此段古道的最高點,其上有一探幽亭。雖然是仿中國古代建築,但是顯而易見可看出綠瓦赤柱是現代建物,和亭名義趣實在相差甚遠。於亭外不遠處,有一個非常小的土地廟,再細細看香爐有人上過香的痕跡。遙想當年,不論是去台北城經商或是回葛瑪蘭家鄉,無論是交通或是地方治安,都讓當時的客商擔心受怕。小小的土地廟,雖不是什麼名山古剎,但也能給當時的旅人帶來一點心靈上的慰藉吧。         儘管探幽亭不是很探幽,但是不啻為一個歇腳休息的好地方,把背包放下後,喝一口早上在家...